粉煤灰陶粒設備之球磨裝置結構和技術原理
粉煤灰生產陶粒的工藝通常包括混料、磨料、制粒、燒脹等,其中磨料是指將經過初混合的粉煤灰和添加劑放入球磨機中進行破碎,并使其進一步混合均勻,以方便后續(xù)的制粒工藝。然而,在粉煤灰和添加劑的初混合過程中,添加劑通常都是以溶液的形式灑入粉煤灰中的,這就使得粉煤灰中的含水量較高,而含水量較高的粉煤灰在進行球磨時,由于鋼球的碰撞和擠壓,粉末容易粘黏在球磨筒筒壁上和鋼球上而無法卸出、利用,導致粉煤灰破碎的回收率低,且時間長久后球磨筒和鋼球上的粉末粘黏過多會使得球磨效果變差。未解決問題,鄭州德森環(huán)境固廢處理公司供一種用于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以解決目前粉煤灰球磨破碎時,因粉煤灰中的含水量較高而導致粉末容易粘黏在球磨筒上和鋼球上的技術問題。
1、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
本方案中的用于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包括內桶和外桶,內桶位于外桶內,內桶呈倒錐形狀,外桶呈錐形狀,外桶的上下兩端均與內桶的側壁連接,外桶和內桶之間形成的空腔內放置有一組鋼球;內桶側壁的上部設有可供粉煤灰通過的上縫隙,上縫隙的尺寸小于鋼球的尺寸,且上縫隙與所述空腔相通;所述內桶的側壁包括形成內腔的內層和外層,外層上設有熱風管。
采用本方案中的用于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包括內桶和外桶,內桶呈倒錐形狀,從而隨著內桶的轉動,內桶內的粉煤灰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可逐漸沿內桶的側壁往上運動,而隨著外桶的轉動,鋼球沿著外桶側壁上運動,由于得不到外桶側壁的支撐,鋼球會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往下掉落,從而與粉煤灰發(fā)生碰撞或者鋼球與鋼球之間發(fā)生碰撞,將粉煤灰碰碎,實現(xiàn)粉煤灰的破碎;內桶側壁的上部設有上縫隙,上縫隙可供粉煤灰通過,當內桶內的粉煤灰隨著內桶側壁逐漸向上運動至上縫隙時,會穿過上縫隙進入至外桶和內桶之間的空腔內進行破碎;上縫隙的尺寸小于鋼球的尺寸,從而避免鋼球進入至內桶內與含水量高的粉煤灰碰撞;內桶的側壁包括形成內腔的內層和外層,外層上設有熱風管,從而可通過熱風管向內腔內通入熱風,方便對沿內桶側壁上升的粉煤灰進行干燥,減少粉煤灰的含水量。
2、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的技術原理及技術效果為:
粉煤灰從內桶的上方投入至內桶底部,隨著內桶的旋轉,粉煤灰會沿著內桶的側壁往上運動,由于沒有鋼球的碰撞、擠壓,粉煤灰不會粘黏在內桶的側壁上,在向上運動的過程中,內桶側壁內腔內的熱風可對粉煤灰進行干燥,以減少粉煤灰中的含水量,當粉煤灰向上運動至上縫隙時,即穿過上縫隙進入至外桶和內桶之間的空腔內進行球磨、破碎,由于在該空腔內進行球磨破碎時,粉煤灰中的含水量較少,因此,即使有鋼球的碰撞、擠壓,粉煤灰也不易粘黏在鋼球上或外桶和內桶的側壁上,使得粉煤灰球磨破碎的回收率高。
以下是基于上述方案的優(yōu)選方案:
優(yōu)選方案一:所述內桶的底端與外桶的底端平齊,內桶的側壁下部設有可供粉煤灰通過的下縫隙,下縫隙的下側與內桶的底端重合,下縫隙的尺寸小于鋼球的尺寸,且下縫隙與所述空腔相通。從而一部分粉煤灰可以從外桶和內桶之間的空腔內穿過下縫隙重新進入至內桶內,進行再次干燥。
優(yōu)選方案二:基于優(yōu)選方案一,所述外桶的側壁亦包括形成內腔的內層和外層,該外層上亦設有熱風管。從而粉煤灰在球磨、破碎的過程中亦可進行干燥,進一步減少粉煤灰中的含水量。
優(yōu)選方案三:基于優(yōu)選方案二,所述內桶和外桶可拆卸連接。從而方便將內桶和外桶分離,便于將外桶和內桶之間的空腔內的粉煤灰卸出。
優(yōu)選方案四:基于優(yōu)選方案三,所述外桶的下端與內桶的側壁螺紋連接,外桶的下端下側設有擋塊,擋塊與內桶的下端下側相抵,外桶的上端與內桶的側壁之間設有鎖扣。從而實現(xiàn)內桶和外桶之間的可拆卸連接,且可避免轉動時內桶和外桶發(fā)生脫落。
優(yōu)選方案五:基于優(yōu)選方案四,所述外桶的上部設有投球管。投球管用于向外桶和內桶之間的空腔內投入鋼球,若將外桶和內桶拆卸再投球,由于外桶底端是水平的,鋼球容易于底端上滾動,不易控制,相比之下,通過投球管投入鋼球更容易控制、更方便。
3、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用于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外桶1、熱風管2、內桶3、空腔4、內腔5、鎖扣6、投球管7、齒輪8、擋塊9。
如圖1所示,用于粉煤灰陶粒設備球磨裝置,包括內桶3和外桶1,內桶3位于外桶1內,內桶3呈倒錐形狀,外桶1呈錐形狀,外桶1下端與內桶3的側壁螺紋連接,外桶1的下端下側設有擋塊9,擋塊9與內桶3的下端下側相抵,外桶1的上端與內桶3的側壁間隙配合,以方便將內桶3和外桶1拆卸,且外桶1的上端與內桶3的側壁之間設有鎖扣6,避免內桶3和外桶1在轉動時發(fā)生相互的軸向滑動;內桶3的上端設有頂蓋,外桶1的外壁上設有輪齒,輪齒嚙合有齒輪8;外桶1和內桶3之間形成的空腔4內放置有一組鋼球;內桶3側壁的上部設有可供粉煤灰通過的上縫隙,上縫隙的尺寸小于鋼球的尺寸,且上縫隙與外桶1和內桶3之間的空腔4相通;內桶3的底端與外桶1的底端平齊,內桶3的側壁下部設有可供粉煤灰通過的下縫隙,下縫隙的下側與內桶3的底端重合,下縫隙的尺寸小于鋼球的尺寸,且下縫隙與所述空腔4相通;所述內桶3的側壁和外桶1的側壁均包括形成內腔5的內層和外層,內桶3和外桶1的外層上均設有熱風管2;外桶1側壁的上部還設有投球管7,投球管7處設有封蓋。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兩根熱風管2向兩個內腔5內通入熱風,打開頂蓋,將粉煤灰從內桶3的上方投入至內桶3內,齒輪8帶動外桶1和內桶3旋轉,內桶3底部的粉煤灰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沿內桶3的側壁往上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失去水分,實現(xiàn)干燥;當粉煤灰運動至上縫隙處時穿過上縫隙進入外桶1和內桶3之間的空腔4內與鋼球發(fā)生碰撞、擠壓,實現(xiàn)破碎;球磨、破碎結束后,打開鎖扣6,將內桶3取出,即可將上述空腔4內的粉煤灰卸出。
由于粉煤灰在與鋼球碰撞、擠壓前,粉煤灰進行了干燥,含水量減少,因此,粉煤灰不易粘黏在鋼球上或外桶1和內桶3的側壁上,粉煤灰球磨破碎的回收率高。